乳癌期數與級數的分別(2025-4-28)
「醫生,病理化驗報告中的Grade 3,是否指我是第三期乳癌? 」這名乳癌病人疑惑地問。其實,她看到的是級數(grade),與期數(stage)不同,級數是指腫瘤的生長情況;而期數是讓醫生定立治療方案及評估病人預後情況。很多乳癌病人經常將這兩個醫學名詞混淆。
在乳癌分期上,大致可分為臨床期數(clinical staging)和病理期數(pathological staging)。乳癌病人未進行手術前,醫生會根據影像檢測,例如乳房X光造影、超聲波和正電子掃描(PET Scan)的結果,根據腫瘤大小(T)、區域性淋巴結狀況(N)及遠端轉移(M)的資料,來斷定病人的臨床期數。醫生會以此決定手術前的治療方案,例如是否進行化療。
病人完成乳房切除手術後,會將腫瘤進行化驗和分析。病理報告能準確地反映腫瘤的大小和淋巴結受影響的程度,並得出病理期數。醫生會根據這些資料決定病人的術後治療方案。
乳癌病人在初確診時的抽針報告,或是手術後的病理報告,都會呈現腫瘤級數(grading),即是腫瘤生長速度快或慢,級數可分為一至三級。其分法依據腫瘤組織形成管狀(tubule formation)比例,細胞核外形變異多樣(nuclear pleomorphism)及核分裂計量(mitotic count)多寡而區分,例如腫瘤病理組織呈現形成管狀比例超過75%、細胞核外形一致、少見核分裂,則病理級數為第1級(Grade I),即腫瘤生長速度較慢,預後較佳。如腫瘤病理組織呈現形成管狀比例少於10%、細胞核外形變異多樣、顯而易見分裂,病理級數為第三級(Grade III),即生長速度較快,其預後差。病理級數第二級(Grade II)則屬於中度。
近年隨著醫學發展,對癌細胞表面特徵了解加深,因而區分了不同的型號,例如荷爾蒙受體、或上皮生長因子過度表現(HER2 over expression),這些都是源於分子病理學分析上的發展。而利用免疫組測試(immunostain),則可以替代分子病理分析,簡稱為「生物特性」(Biological markers)。病人如果對病理報告有任何疑問,一定要向醫生查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