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ET掃描的輻射暴露有多少? (2025-5-19)
有復發的乳癌病人,其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骼,正接受荷爾蒙藥及荷爾蒙標靶治療,醫生為了跟進她服用的藥物會否出現抗藥性,所以建議病人每六個月進行一次正電子掃描(簡稱PET掃描)。病人擔心頻密的掃描會否吸收過多的輻射劑量,反而影響病情。到底PET掃描會讓病人吸收很多輻射嗎?一年最多可接受多少次PET掃描?
PET掃描是一種非入侵性的影像技術,過程涉及將少量放射性藥物,即放射性示踪劑(Radioactive tracer)靜脈注射到體內,示踪劑會被靶器官或組織吸收。¹⁸F-FDG是一種葡萄糖類似物,是惡性細胞中葡萄糖利用異常的生物標記, 是最常用於腫瘤檢測(包括乳癌)的放射性示踪劑。
乳癌病人在進行PET掃描前,通常要禁食六小時。正式開始時,需要在身體內注射放射性示踪劑,靜侯一小時然後再進行掃描,示踪劑中的葡萄糖會令體內的腫瘤細胞「着燈」,從而檢測到腫瘤細胞的位置。正電子示踪劑的性質及特性與生物分子十分相似,它能隨著代謝作用被細胞自然吸收,基本上對人體無害。
其實一年到底可接受多少次PET掃描是沒有特定限制,進行PET掃描與否,考慮在於臨床需要,而不是輻射劑量多少。PET掃描次數及頻率視乎病人的病情及臨床需要,病人不要過份憂慮輻射風險而耽誤診斷。
有乳癌病人疑惑在完成PET掃描後,回家可否抱嬰孩?可否與家人同枱食飯或共用洗手間?她們擔心PET掃描的輻射會傳給家人。要知道用於醫學診斷的輻射劑量是安全的。例如,放射治療是使用高劑量輻射來破壞及殺死癌細胞;而PET掃描所注射的放射性示踪劑所吸收的輻射量遠低於放射治療,僅一萬分之一左右。因此,完成檢查後多喝水,大概數小時後,體內的放射性物質已被排除。所以,不要聽到輻射一詞就害怕,最重要是聽從醫生建議,按病情而進行醫學影像檢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