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持久戰 (2022-7-28)

 

乳癌患者在努力接受治療期間,除了要面對明顯的副作用,如疲勞、食慾不振、掉髮等問題外,更需要應付難以對外人說的心理壓力,這些壓力若未能及時處理,長遠對患者的心理健康影響不容忽視。

 

確診乳癌的一刻,有震驚、慌張,甚至憤怒等情緒,很正常。基金會編製的《香港乳癌資料庫第13號報告》揭示,近6成受訪患者在接受乳癌治療後湧現負面情緒,感歎人生不公平;亦有近3成受訪者認同患癌為噩耗,對確診感意外;逾2成人相對抗拒,不願接受確診的事實。醫護在臨床所見,擔憂患癌會影響與伴侶的關係,是不少本地患者的心聲。

 

有英國及德國學者於2018年聯合整理過往多項研究數據發現,乳癌倖存者自我評估時,約3成人有抑鬱症。與未曾患癌的女性比較,患者有抑鬱及焦慮的風險明顯更高,自殺風險較常人高37%,部分人在確診後8至10年,抑鬱症仍揮之不去。

 

患者尚有另一心理陰霾︰乳房是女性的第二性徵,患者知悉要局部或全乳切除手術,需時接受失去身體重要部分的事實,心態上可能會認為自己不完美,很怕被人望到胸部等。不過,醫學日新月異,不少後續方案供乳癌患者考慮,例如可考慮乳房重建手術以提升自我形象,減少患者的焦慮;不想再「捱一刀」的話,亦可選擇穿戴式義乳,減少對外觀的過慮。

 

漫長的心理戰役,若有人陪同在側,定必能獲得更大的心靈慰藉。基金會設有乳癌支援中心,由過來人的經歷分享,到心理學家、護士和社工提供的專業輔導等,中心的支援一應俱全。

 

謹記,不要孤立自己,適時與伴侶、家人與朋友吐苦水,治療過後總能找到另一片天。基金會的乳癌支援服務,讓患者「喊住嚟、笑住走」。

 

霍何綺華 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

 

立即讚好香港乳癌基金會Facebook專頁及查閱專欄文章:https://bit.ly/3bu0hdn